>

整体拍卖面面观

整体拍卖面面观


从下周末北京第二轮春拍到6月下旬上海春拍,“整体拍卖”现象无疑将成为市场焦点。

北京匡时与上海泓盛,这一南一北两家拍卖公司不约而同推出了各自的“整体拍卖”:北京匡时率先确定进行整体拍卖的,是明遗民专场中的“种菜诗”系列作品,而其整体拍卖中最轰动的则是“过云楼”藏书。上海泓盛也有两件整体拍卖的拍品:一件是大胆地尝试把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正在展览的“地书”的展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拍卖;还有一件是中国美术史上规模空前的水彩画大集结:500多件水彩作品整体拍卖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整体拍卖出现在当前艺术市场所经历的行情震荡与调整中,更显得难能可贵。当前的市场正是资金吃紧的市场,资金退潮所带动的行情调整,其最直接的作用是对高价拍品带来正面的冲击。因此,今年春拍各大拍卖公司都调整了经营策略,不再追求成交总额,而是把成交率当作最重要的指标。拍卖公司为此纷纷放下身段,与委托人携手调低拍卖底价,确保拍卖成功。而上述整体拍卖却正相反,甘冒流拍的风险,以单件拍品的高价凸显拍品的完整性,可谓逆市而上。

在这里,两家拍卖公司不约而同强调了拍品的完整性。不过,“完整性”在这4组拍品表现却不尽相同,因为它们各自的市场特性都不尽相同:如“种菜诗”系列作品,反映了一段“遗民”的历史,体现了文人传统在朝代鼎革、民族冲突中的历史文化价值;好比徐冰的“地书”,反映当代艺术的前沿探索:创立图像时代的超文本语言。这两件拍品更偏重于一种新的价值的认定与发现,更体现了整体拍卖的意义,很难设想这样的作品拆散后拍卖的情形。反之,匡时的过云楼藏书涉及古籍善本这样一个特殊的收藏领域;泓盛的水彩画拍卖则涉及中国20世纪的一段美术史;它们本身都是市场相对成熟而受到买家追捧的标的,如拆散拍卖毫无市场悬念,拍卖价格也许比整体拍卖更高,但拍卖行与藏家却选择整体拍卖,平添了市场风险。

这让我们联想到,从去年秋拍发端,到今年春拍继续发展的市场调整,使中国艺术市场出现了调整行情,伴随着一系列的回归:艺术品拍卖正在回归理性、回归价值,回归拍卖的本义,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发现。这几件整体拍卖的拍品是这种价值发现的最好说明:它们包含了价值发现的两个基本要件:一是拍卖场上罕见的“生面孔”;二是要完成价值认定。

这种价值发现,一方面离不开拍卖公司与委托人的文化担当与市场理念,那就是董国强和赵涌这两位拍卖公司老板所强调的,在生意之外的文化责任;另一方面也考验买家的收藏理念。在今天这个“亿元时代”,或者说机构、资本化、金融化的时代,私人或机构藏家如何看待拍卖行所提出的收藏的完整性的课题。与此同时,价值发现也离不开当前的市场调整所带来的市场氛围。市场调整既有其严酷的一面,同时,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,为艺术市场创造了一种久违的理性氛围,让买家更关注价值,致力于在拍卖场上去发现价值。

关于我们 | 服务网络 | 法律声明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留言反馈 | 成功案例

客服电话:4006 010 661  总机:010-83277111  传真:010-83277011  服务时间:周一至周五 8:30 - 17:00   外网邮箱:

Copyright 2016 北京金马甲产权网络交易有限公司  版权所有  京ICP备10010775号  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68号